周小宽|作者
周小宽|来源
xiaokuaijoy| ID
其实这个内疚,是很久以前,父母放在你心里的内疚。
举个例子,我的一位来访A小姐告诉我,在她的老家,县城里面,能够被父母一路支持读到大学的女孩非常少。
但是她和哥哥还有妹妹从小就被父母坚定地往读书的路上培养,父母一再说,不管我们多么艰难都要供你们一直读下去,实际上父母也做到了。这样的父母可以说的确是不错的父母了。
然而,在父母这样的养育下,A小姐就从“获得”这样的养育开始,背负着极强的亏欠和内疚,在她的人生里负重前行,无法坦然去享受自己的人生。
因为她的父母除了做出了要供他们兄妹读书的决定,还有一种话语,常常飘荡在他们彼此之间——
“你看我们这里哪家哪家的女孩都只能读到初中,想读也没有用了,而你们多么幸运”“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不然就太对不起爸爸妈妈了!”
在和父母的关系里,父母成为了值得歌颂和同情的牺牲者、给予者。
而作为孩子的A小姐,她的生活根据父母的喜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她的价值观也必须和父母一致,父母的道德也成为了她的道德。
她是一个比同村女孩都幸运的既得利益者,这份幸运,是父母排除万难给予她的,她得到了,但因为她的获得建立在父母巨大的付出上
(在父母的渲染里)
,因此她就是个亏欠者,因为一出生就拿了他们的,而觉得内疚不已。
这份内疚和亏欠,在长年累月的家庭生活里,在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定地投射下,都被这个孩子认同了,父母的想法,成为了她的道德和信念。
父母将
“你欠我的,所以你不可以令我失望,必须满足我们的期待”
这样的目的成功地嵌入了她的内心深处,成为了她的信念。
于是A小姐,内化出了一个强烈的挥之不去的声音,
“我欠他们的,我不可以拒绝他们,我要满足他们,回报他们,令他们高兴。”
只有如此,A小姐才能稍微从一种极大的心理负担中,感到稍微松快一点,在这个稍微松快的时候,她才觉得她可以做做自己,为自己去活那么一小会儿。
如果一个孩子像A小姐这样长大,那么从一开始,认同了父母搁在心中那份沉重的内疚感之后,长大了,我们也是以和父母的关系为核心去发展与他人的关系;
长大了,也是 小时候形成的人格模式在影响着我们在所有关系中的潜意识感受,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因此,这个孩子会“无意识”的对待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像对着自己的父母一样——难以开口表示拒绝。
每当对方对他有期待,那一刻,他就会无意识的进入到一个和小时候一样的情境。
在这个类似的情境里,拒绝会令他觉得无比亏欠,觉得自己是个没有良心的坏人,这种必须要去满足父母的任何期待的想法,这份必须要和父母保持一致性、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想法,已经对他而言构成了一种不由分说的强迫性模式。
于是,在他的意识里,他会觉得拒绝对方,是绝对不可以的。
却不知道这样的自知如果不加分析,就会剥夺我们人生的权力。
来访A小姐的爸爸妈妈虽然给了女儿读书的机会,让她从一个小地方读到不错的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去了不错的机关单位。
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剥夺了A小姐为自己而活的权力,以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剥夺了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判断的权力。
A小姐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以家庭和父母优先,以他人优先。
她不敢选择她喜欢的专业、喜欢的工作、喜欢的很多很多东西。她活着就是为了去满足对她有付出和期待的人。 满足父母、丈夫、婆婆、孩子。还有同事、朋友、甚至一些陌生人。
一个柔弱的不能够去拒绝别人的人,慢慢的会被人侵蚀自己的边界,不断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去令周围的人满意,甚至从一开始,就无法为自己而活。
太多的愤怒和攻击性都被深深埋葬在自己内心,反过来,自己就不得不为那些无法说出口的拒绝,勉为其难的付出,还有压抑的攻击性买单。 要么用自己的身体,要么用自己的精神。
常年这样的活着,让A小姐,以很痛很痛的代价买了她这份单。
在那之后,她走进了咨询里,希望能找到为自己而活的办法,找到那个理由,不再只做一个亏欠者。
一个特别害怕去拒绝别人的人,如果为了去拒绝,如果想尝试守住自己的界限,他可能会变得很令人无法理解,很有攻击性,看起来很冷酷,甚至常常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
我有一位男性朋友,其实是个很不错的人,在朋友圈子里,大家都觉得他温和,也愿意帮助别人。
但是他妻子说他脾气很不好。他妻子有一次和我聊天,抱怨说,每每和丈夫说起一些小事,真的是很小很小的事情,比如,你能不能帮我回家路上带个今晚孩子要用的跳绳啊,孩子丢学校了。
类似这种事情,他先生总是会气急败坏地,比较冷漠地拒绝她。
“其实他不顺路,或者加班要晚回家,都可以好好跟我说,但是我接受不了的是,他说拒绝的语气和态度,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又冷漠又生硬。
而且即使回家我跟他讲述,他刚才的态度不必要那样的,他就会更愤怒,还会指责我不应该在那个时候对他提出这种帮忙的请求。
拒绝我没有关系,但是搞得我好像说这句请求就是错的,我觉得很憋屈,搞不懂。”
首先我的这位男性朋友即使在妻子的评价里,也是一个好爸爸和好丈夫,也为家庭做了很多事情。
但是妻子就是不明白,这种小事,为何丈夫会有如此大的反应,而不能平静回答, 好,我去弄吧,或者,我去不了,我有事,你想别的办法吧。
如果联系起今天的第一个故事,也许我们就会找到线索。
一个从小就不能去拒绝付出者的亏欠者,是没有自己的界限的。是不可以有自己的界限的,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其实总是在默默配合他人,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正常地”“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
他必须得找到一个理由,那就是——不是我不满足你哦,而是你很过分,你是错的!
因为在这个人的早年生活里,他不断被父母投射的就是
“我们要求你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你当然不能做不到啊,做不到你就太坏了,太对不起我们了”
,这是一种道德的绳索,让这个人无法活出自己的意志,只能活父母的意志。
所以,当这个人想要不去做什么,他不可能只是站在自己的界限里,平静地对对方说,
“我不能满足你。”
因为一开始,他就没有自我,也没有界限。
父母用付出,把他变成了父母的一部分。
所以,在后来的关系里,他也不会做自己。
他要是不去满足对方,那他就必须对自己证明,对方是个坏人,对方是错的,对方的要求特别过分。证明了对方的坏,他才能拒绝,因为如果对方是好的,就像父母一样,那么拒绝就会令他觉得自己是个罪人。
尽管我的男性朋友的妻子不是他的父母,
不会因为丈夫在这种事情上的拒绝,就觉得他是个罪人,或者自私的坏人,但是丈夫却活在妻子看不见的框里,有很多妻子看不见的纠结。
他无法像妻子那样,
“其实你只要告诉我,你不想你很累,或者你刚好有事来不及去,就是平静说出来就好了,我也不会不高兴的啊。”
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妻子不是父母,而是一旦生活中有人像父母那样对他提出什么期待或者要求了,
而他当时又的确不想,或者他已经沉默地配合了对方太多次,他就会采用愤怒反击地方式,去试图捍卫自己的界限,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的自我被埋葬得太深,而且将自我要表达出来,他就得和自己内心认同了父母投射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去对抗。
那个信念单曲循环着一个声音,
“你拒绝期待就是坏的,就是令人失望的,就是错的,因为你天生就是一个亏欠者”
,
他要艰难地和那个声音对抗,所以,他往往以一种攻击的、愤怒的姿态,才能呐喊出他自己。
我有一个来访,我刚见到她的时候,
看上去她是个特别高傲特别拽的人。
一个看上去就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她说她在单位几乎没有朋友,别人看她的样子甚至不会主动找她说话,也都不敢找她办事。
但是,随着咨询的进程,我们看到了,
这只是她的一种防御。是她试图保护内在的“无法拒绝”的那个脆弱自我的一种方式。
后来,她说,如果有人看穿她的内在,或者根本不理会她的冷漠,就是一直跟她磨,一直央求她办事,即使是不那么熟悉的人,她也会无法拒绝,
“真的就只能答应对方。”
有一次,她很开心地告诉了我,她坚持去骑电动车上班,尽管她丈夫特别不放心,试图阻止她这样做,但她还是坚持了她自己的决定,她对于自己能够这样坚持,很兴奋,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尝试和进步。
“不,我没有觉得我在做自己。我觉得我其实一直被我的家人紧紧的捆住了,我能够做到坚持这件事,只是在我被捆住的状态里,找到多一点点自己呼吸的空间,让我被捆得不那么难受。”
这段话,久久飘荡在我的耳边。
让我更理解到,那些不能为自己而活,从一开始就是亏欠者的人,究竟是处在怎样的一种挣扎里。
即使是攻击和愤怒,对他们而言,也不过是漫长忍耐中的一声呐喊,而不是一种真正的推翻。
对有的人来说,认识到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属于自己的,其实需要一段很长的路。
属于父母。他们是父母的负担,是天生的亏欠者,所以他们的人生更像是一个还债的旅程。
写下他们的故事,希望和他们一样的人,能够看到自己,理解自己,并且重新告诉自己,亏欠感其实是被制造出来的,并不是事实。
父母生下你,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选择了以某种方式养育你,不管是供你读书,还是为你做了种种付出,这都是父母的选择。不管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基于他们的考量和自我状态,做出的选择。
既然这一切都是父母的选择,他们就应该去承受选择的代价。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如此。
但是很多弱小的父母,将自己的选择美化,以一种牺牲的方式,试图将自己的选择的代价加诸在他人身上,是不合情理的。
“我是很弱很匮乏的,我拥有的太少,所以,我的选择必须要变成一个有回报的结果好的选择,那么这一切都应该由你来承担代价,你要做一个好孩子,符合我的期待,接受我的控制,替我活出我的人生,才算是对得起我的选择。”
这是将自己的事情硬塞到别人身上,其实是因为自己太弱,无力承担自己的人生。
我以我的付出,绝对控制着你的人生,这样我才觉得我活得有盼头,有价值,有安全感。
我需要看到我的选择,在你身上产生的效益,我才觉得我活得值。
所以,被这样的父母投射的孩子,就犹如被五花大绑,所谓的做自己,其实只是在被捆绑的间隙,说服自己,出来稍微透口气。
“我选择了这样对你,但是你要如何去做,如何过你的人生,那是我不可以强求的。因为我再怎么对你,也不能拥有你占有你的人生。你不需要担心辜负我,因为我们之间不存在辜负。我对你的付出,是应该的。因为我是你的父母。”
如果硬要加上一个道德的评判,我觉得,这才是高尚和强大的。
如果你被别人的付出拖进了一个叫做“内疚”的无底洞,
掉进了“我必须要满足别人”的死循环。
请你,好好想想,在你的人生里面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什么是以爱之名的背后,由脆弱和匮乏造就的占有和捆绑?
当我们这样去理解爱,我们就会看到爱背后的阴影。
那确实不够美好,
但是走出了虚幻,那才是脚踏实地的完整的真实。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周小宽(ID:xiaokuaijoy)。
关于作者:周小宽心理。在这里,我和大家一起从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