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胡启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既是迫切的现实需求,也是严格的实践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历史渊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日渐式微,中国知识界致力于从传统中开新或从西学中求变的探索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形成了空前影响,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二十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与其他社会思潮的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凭借科学的理论优势不断增强了政治和学术影响力,加快了中国化的进程,初步奠定了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话语体系。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新时代新形势下,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应构筑在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历史逻辑之上。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理论必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壮大,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百年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现实需要。构建马克思主义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中国所需,也是时代所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新形势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研究和解决。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过程中,迫切需要我们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正视和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首先,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只有在坚定理论自信前提下,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学科影响力和话语权,才能发挥好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其次,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才能把得准。最后,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范式变革。要冲破西方学科范式的束缚,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范式,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