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出现小旅游概念,90年代提出中旅游概念,新世纪提到大旅游概念,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旅游的认识逐渐深入。最近几年出现全域旅游概念,有的地方叫做全景域旅游,有的地方叫做全景区旅游,并在各地区的旅游规划中有所体现。2011年《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中,探讨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借助“全域旅游”促进“全域城市化”的落实,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提出:中国的旅游发展要从“景点旅游”转变到“全域旅游”。观点提出后各地分别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打破景区景点的限制,做出具体的旅游规划。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又公布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从而在全社会掀起全域旅游的热潮。
全域旅游是顺应全民游、个人游和自驾游的必然选择,同时还与区域经济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缩小城乡差距等密切相关,我国旅游学界关注到其积极效应,已有较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全域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还没有学者对全域旅游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搜索载体,以“全域旅游”为主题词,截至到2016年5月1日,检索到包括报道性论文、研究性论文等在内的94篇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基本轴线对其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明确研究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全域旅游研究有所启示。
通过综合分析,本文认为,今后全域旅游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
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
,
特别是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表现形式、全域旅游理念下资源和产品的界定。第二,对全域旅游包含的要素和部分的研究。可以从资源整合、产品设计、产业链延伸、社区参与、空间格局等进行分析,部分的丰富与完善必然会推动和促进全域旅游整体的发展。第三,对全域旅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和影响效应的研究。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开发商、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如何平衡这几者的关系,使各自利益达到最大化,未来也可以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另外,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保护性开发模式,注重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这里所指的资源环境不仅包含自然生态环境还有人文社会环境,如何在保护中有效开发以及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影响也是全域旅游必须面对的问题。第四,对全域旅游与专题旅游结合的研究。旅游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专题旅游和特色旅游越来越吸引社会的关注。探索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休闲旅游、智慧旅游和生态旅游等协调发展的途径,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升级转化也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课题。第五,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地区将全域旅游理念应用于具体的旅游规划中,因而有必要深入探讨全域旅游规划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的区别。第 六,全域旅游涉及各个方面,是个综合的旅游系统,将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应运用到全域旅游的研究中,并且注重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使全域旅游的研究方法更为丰富。第七,全域旅游一定要突破行政界线的框定,空间范围既可以是省、市、县、镇、村,也可以是跨行政区划的旅游区域、经济区域与文化区域。另外,全域旅游的研究区域既可以是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可以是资源非优区,全域旅游的出现,丰富了资源的范围,今后应当加强对资源非优区的研究。第八,加强全域旅游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实际的旅游规划需求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理论的深入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摘自《旅游研究》2016,8(6)
文章编号:1674 - 5841 ( 2016) 06 - 0086 -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