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让国人难以雪耻的一页,帝国主义列强倚恃船坚炮利,闯进了大清帝国的家园。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国力一蹶不振,成为列强任意割取的肥肉。百孔千疮的清王朝,各种社会矛盾一触即发,昔日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风雨飘摇。就在这一年,在贵州安顺城的一个移民家庭中,诞生了一个气度不凡的男婴,这就是后来让蛮横骄狂的法国官员称赞为“云南好官,无逾刘某者”的刘春霖。
人物生平
关于刘春霖的家世和行迹,据其好友同寅云南按察使陈灿所作的《江西布政使刘公家传》所载,其先世为江西安福县人氏,他的曾祖父刘国栋始迁入黔,后来便定居于安顺城。他的父亲刘正基与母亲柴氏育有五子,春霖排行第三。父亲给他取名春霖,字润民,希望他长大后能步入仕途,在从政中像久旱的甘霖一样滋润万民。从他的宦迹看来,春霖确实未辜负父亲的企盼。
入孝出悌 綦贫嗜学
自幼刘春霖就嗜学如命,无论酷暑严寒,均吟诵不辍,加上禀赋聪颖,学业猛进,便深得父亲的喜爱。父亲曾当众称赞他说:“此子不凡,必光大门闾也。”把光耀门楣、显扬宗亲的股殷期望寄托在春霖的身上。然而最让春霖痛心的是,父亲过早病逝,不能让他多聆听教诲。春霖的家道綦贫,母亲又年迈体衰,于是便授徒取修脯,以贴补家用。陈灿称他“养志承欢,殚竭心力”,又称他“生而孝友”。除对尊长十分孝顺外,他对兄弟也特别友爱。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母亲柴氏病逝,春霖居丧“哀毁过人”,春霖一生的学业,得力于长兄刘沛霖的敏导和熏陶。他与五弟刘宗彝见长兄品德端正,学识精粹,便以之为师,悉心求教,史料称“ 公视伯兄如严父,伯兄亦训之如严师”。不幸的是,五弟宗彝英年殂谢。每忆及此,春霖不禁痛惜呜咽,其友爱兄弟之情溢于言表。处于社会大动荡的乱世,春霖既潜心于经济治世之学,又涉猎经、史、子、集和中外各类书籍,尤其对军事兵书“恒博览精研,务得其会通”。他每每以澄清宇内为动力,经过日积月累的勤学精思,终于学养日益宏博。
国运的艰难,父亲的期望,家道的衰微,丰富的学养,正直端方的品性,较早涉世与品味人生,这一切,既成就了刘春霖的功业,又促使他在仕宦生涯中朝着儒家匡世救民的人生目标迈进。
政令严峻 侃侃不阿
自明清以来,科举考试成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进入政界的主要途径。刘春霖经历十年寒窗的苦读,亦想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春霖参加乡试中举,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再奏捷音,中戊辰科洪钧榜二甲第九十九名进士。该科共取中271名进士,贵州荣获10名。因学识出众,擢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跟随翰林官学习。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春霖经过三年的学习,考试优等,任用为编修。这时他主要从事一些整理文化和文学事务的工作,尚未有亲临政事和历练政治才干的机会。
公元1873年,春霖的母亲病故,按古礼规定,他回乡守丧三年。“服阕,入都供职”,他又做了两年的京官。当时的中国,列强虎视鹰瞵,瓜破豆分,侵占越南的法国殖民主义者觊觎云南已久,时常挑起边衅,因此朝廷简选能员干吏充实云南政界。光绪四年(公元1879年),春霖以翰林官外放云南候补知府。但到滇一年多,还补不上实缺。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秋,己卯科乡试,春霖担任内监试官,考生来拜谒,他总是勉励他们将来为官要以民生为重,史称他“无仕宦热中语,所言皆布帛菽粟”。考生见他许久补不上实缺,处境窘迫,深表同情,他坦然告诉大家说,自己虽然没有补上实缺,但比往日在家充任塾师,一年到头仅得“数十千钱”已经够好了。春霖恪守儒家的人格信条,崇拜品行端方的能臣贤吏,个性耿介,耻于做为利禄奔走钻营、谄谀逢迎权贵的事。有件佚闻趣事,最能说明春霖的品行。当时的云贵总督刘长佑重名节、杜请托,而云南巡抚杜瑞联则贿赂公行,声名狼藉。那些希望早日捞到实缺、肥缺的候补官,都穿梭奔走于巡府门下,有人甚至送美女去巴结杜瑞联。一次,候补官员们按班坐厅,有人问刘春霖是否有关于任职的好消息,他当场耿直地回答说:“吾不能进美人,图媚事长官,好消息从何来!”那个向巡抚献美女的人也在其中,刹时举座愕然。事情传到总督刘长佑耳中,从此他经常告诫下属官吏:“在上者勿受人赂,在下者勿赂人。令刘太守知之,将众辱汝矣!”于是便成为云南官场中的佳话。
熟谙兵机 绥靖内外
在云南,刘春霖最初先后代摄广南、昭通、东川等府事,后正式任开化知府。作为地方官,春霖清正廉洁,疾恶如仇,所任之地,“诛剧盗,除蠹役,惩土豪恶棍,以除暴安良为亟务,政令严峻,阖郡肃然”。对于士子百姓,春霖则爱民惠士,史称:“如春风夏雨之扇和溥润,民皆敬爱之。”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贵州镇远人谭均培继任云南巡抚,他素知春霖兼善文武,便慧眼识人,不避官场中回避制度的嫌疑,大胆拔擢刘春霖为迤南道台,护理滇南事务。迤南道驻普洱府城,辖普洱、元江、镇远、镇边四府,是通往缅甸、老挝的边疆地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坐镇滇南,春霖平息了以张登发为首发起的事件,保证了云南南大门的社会平稳安定,断绝和避免了统治缅甸的英帝国主义趁机干涉和入侵的企图。
自代摄知府到荐历监司,春霖始终严格遵循正直官吏行身处事的原则,对待公务刚正不苟,从不懈怠和循私。史载春霖由湖南布政使调回滇藩,正碰上代理迤南道与英员会同勘定边界,由于不了解边境情况,受英国官员蒙骗之事。当所禀报的情况和划界清单呈送到洋务局后,为慎重起见,局员责成云南总督丁某召集按察使陈灿和布政使刘春霖会办。他们两人细阅禀单,发现错谬甚多,当即呈报总督丁公,得到了丁公的嘉许与采纳。在任迤南道和临安开广道期间,他常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对外国官员的无理要求,春霖总是刚正不屈,毫不退让,充满浩然之气。对于上官,他恪守为官之道,始终是“风骨棱棱,遇事持正,无迎合诡随之习”。他办理公事,从不看上官的脸色行事,不耻于苟合取容。正直的主管官员明察春霖为官真诚,不弄虚作假、耍手段,是难得的好官,便加以拔擢,予以重用。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春霖见朝廷气数已尽,革命风起云涌,遂辞官返贵阳安居。《贵州通志·人物志》云:“辛亥(公元1911年)回贵阳。癸丑(公元1913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癸丑为民国二年,这年正月初六,这位曾在安边攘外方面建立硕功的英杰瞌然辞世,家人把他与原配夫人陈氏同葬于贵阳南城外猴场坝。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刘氏家族建名贤刘春霖祠,为刘氏支祠,祠堂位于贵阳市忠烈街9号,今贵阳市幼儿师范学校内。该祠由大门、东西厢房、戏楼组成为一座四合院,占地850平方米,外观上融入西方建筑风格,为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根据《正直端方的刘春霖》(文:颜建华)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