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教热点>>正文

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沈壮海  李健民


◎摘  要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教育担负有神圣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教育与文化的紧密关联和相互作用,充分发挥教育强国建设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着力培养时代新人、推动创新创造、加强价值观教育、增进文明交流,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造就主体力量、塑造内生动力、凝聚价值共识、拓展互鉴渠道。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教育强国;文化强国;新的文化使命


教育强国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能够推动科技、人才、文化、体育、健康乃至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从而构筑起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在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基础上,把握教育与文化的紧密关联和相互作用,充分发挥教育强国建设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
培养时代新人,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造就主体力量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人始终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力量,是文化生成、文明进步的根本因素。实现文明的赓续发展,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聚焦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人的现代化程度构成检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准;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知识水平、行为素养等,共同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造就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主体力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的过程,既是以文化人的过程,也是育人兴文的过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教育过程与文化过程本质上是合一的。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是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这样的人才培养规格中,内含着文化素质的明确要求、文化使命的明确指向。从文化角度讲,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一定是能够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主体力量。
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造就主体力量,要求教育战线更好地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培养具备坚定文化自信、深厚文化情怀、自觉文化担当的,能够有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坚定的文化自信,体现为时代新人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强烈认同,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坚定信念。我们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用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形成历程增进文化自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强化文化自信,为时代新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注入坚实精神底气。深厚的文化情怀,体现为时代新人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自觉承扬,对当代中国文化国情的高度关注,对文化发展愿景的深情热望。我们要将闪耀于中华文明长河的文明成就、分布于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迹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用新时代文化发展成就激励人心、引发共鸣,为时代新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厚植情感基础。自觉的文化担当,体现为时代新人能够正确认识并自觉肩负起文化责任与使命,不断增进文化担当精神与担当能力。激发时代新人的文化担当,需要讲清楚青年一代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不断增强其创造新文化、建设新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引导时代新人在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文化活动中锤炼担当品质、提升文化素养、发扬创造精神,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练就过硬本领能力。总之,我们要努力实现人的主体性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引领时代新人增强主体意识,发扬主动精神,以新的文化创造不断彰显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成长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主体力量。
推动创新创造,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激发内生动力
创新创造,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所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创造活动,彼此联结、相互转化,构成文明前行的内在驱动力。当今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创造能力,成为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充分激发人们的创新创造活力,更好发挥创新创造的传承、先导和驱动作用,将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转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生动力。
启智增慧、激励创新是教育活动创造性的重要体现。塑造人的创新创造精神和能力,激活和转化知识、技术、方法、人才等创新要素,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人的创新素养在教育中培育。创新素养是当今时代人才素质结构的重要方面。在教育活动中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品质,提高人的创新创造能力,能够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为文明传承创新注入不竭动力。其次,各类创新要素在教育场所集聚。高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专门场所,是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之地,构成创新链前端的关键一环。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产生的知识创新,往往成为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先导,成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变革性力量。最后,创新成果经由教育活动转化。我国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能够着眼于文化发展需求,引导师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力量。
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塑造内生动力,需要更好发挥教育在推动创新创造方面的作用,以理论创新引领文化创新,以科学进步推动文明进步。一是要加强理论武装,以真理力量激活创新创造动力。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我们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师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启迪思想、增进认同、激励担当,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理论支撑,更好发挥中国理论对文化创新创造的引领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实践,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文化。二是要注重以文化人,从文明积淀中开掘创新创造动力。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灿若星辰的文明创造,是我们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底气所在,也是在新时代推进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之源。我们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蕴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和创新因素转化为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文化育人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三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用时代精神激发创新创造动力。一方面,要适应当今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育融入教育教学体系,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循序渐进培育创新创造的精神品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创新管理体制,鼓励自由探索,倡导师生积极弘扬创新文化,引领全社会形成创新创造的文明风尚。另一方面,要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用时代课题和人民需要激发创新创造动力。组织科研工作者围绕文化传承发展推进科研创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典籍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资源开发等,以科研创新赋能文化创新。
加强价值观教育,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凝聚价值共识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在当代中国,人们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弘扬,关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关乎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人们秉持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持守什么样的文化心态、承扬什么样的精神气度。凝聚和引领人们共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更加广泛、更为巩固的价值共识。
价值观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加强价值观教育,推动在全社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凝聚起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价值共识。一方面,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就在于通过加强价值观教育,不断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价值观教育是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引领、凝聚社会共识,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人们充分认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共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凝聚价值共识,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一是要以价值观教育巩固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所在,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要深入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引领作用,筑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二是要以价值观教育引导价值认同。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把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更好发挥校园文化涵育功能和社会实践养成作用,使学生的思想境界、价值追求、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增进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认知和认同。三是要以价值观教育增强精神力量。一方面,要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积极弘扬和培育正确的审美观、劳动观、消费观,使人们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品质精神食粮不断充盈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要巩固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以优良校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引领培育时代新风尚,为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作出教育贡献,使人们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共沐时代新风、共彰时代新貌,凝聚起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文化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力量。
增进文明交流,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拓展互鉴渠道
对内而言,文明交流互鉴,为中华文明发展提供有益养分,推动知识更新、理论创新和文化创造,使我们基于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继续开拓新的文明形态;对外而言,文明交流互鉴,是展示国家文化形象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为人类文明的总体进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拓宽文明交流互鉴渠道,以世界眼光和人类智慧推进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的国际性、开放性、合作性更为突出,教育的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作用更加凸显。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完善教育对外开放策略,增进教育国际交流,能够有效拓宽文明交流互鉴渠道,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益借鉴。一是要积极从交流互鉴中汲取文明养分。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有益做法,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拓展教育学术交流,开阔学术研究视野,使教育科研工作者能够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进而推进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丰富教育人文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交流互鉴意愿和能力,增进中外青少年互学互鉴,采撷不同文明的优长激发我们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二是要在交流互鉴中展示文明形象。拓展文化交流形式,发挥文艺联结中外、沟通心灵的作用,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华文化形象;引导青少年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中国价值的弘扬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向世界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三是要在交流互鉴中坚守文化主体性。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推动外来文化本土化,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渠道。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和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快形成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教育领域的文化担当和创造精神,谱写出教育强盛与文化兴盛交相辉映的中华文明时代华章。
(原载2024年第1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关闭窗口